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狗屁孝顺!
李世隆点点头,他知道年前秦墨是回不来了。 “八百里加急送过去!”李世隆道。 大狗出列,跪在地上,双手接过信,匆匆离开了太极宫。 就在这时,宫外来了一大批文武。 文是公孙无忌,武则是李道远。 他们神情焦急的往宫里赶,不似一起约好的,倒像是半途碰见的。 很快这一行人就来到了太极宫外。 李世隆正在思索接下来该怎么做,肯定不能任由李越入道。 事到如今,他已经废了两个儿子了,难道还要废第三个儿子? 这皇位就有这般克子? 一面是江山社稷,一面是为人父的情感。 昔日不好的记忆涌现,让李世隆有些拿不准主意。 若是他身体好也就罢了,可眼下他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。 “启禀陛下,赵国公,衡王等人觐见!”侍卫进来通报,打断了李世隆的思索。 那一瞬间,他所有的纠结都没了,眼神又变得冷淡起来,“他们来做什么?让他们进来!“ 很快,众人鱼贯而入。 李世隆洗漱之下,竟有二三十人。 见礼之后,李世隆问道:“你们过来做什么,是有什么要是启奏?” 公孙无忌看了一眼李道远,上前道:“敢问陛下,太子为何罪己诏?罪己诏也就罢了,为何要满世界的刊发?” “苏运战败,非战之罪,更不是太子的过错,如此严重的罪己诏,是要让太子殿下贤名蒙尘!”李道远皱眉道。 “满世界刊发?”李世隆道:“朕什么时候满世界刊发了?” “最新一刊的京城报,刊发了太子殿下的罪己诏,而这一期刊不少于十万份。 除此之外,京城内二十余家报社纷纷刊发同样的内容,要不了多久,这罪己诏,就会传开。 此时,宫外已经聚集了不少民众请愿。 太子殿下无大错,何以罪己诏? 甚至期刊中,有太子请辞入道这样的字眼。 敢问陛下,可是想无端废立太子? 那可是会导致江山社稷动荡的! 请陛下明察!”公孙无忌道。 众人纷纷附和,“请陛下明察!” 李世隆猛地反应过来。 那孽子,境将罪己诏全国刊发,甚至还在内容里加入了‘请辞’如此恶劣的话。 百姓也好,裙撑也罢,他们哪里知道发生了什么? 说李越耍心眼,他这么做,只需要自己一个点头,就全毁了。 说他没耍心眼,却将自己逼的没办法。 这软刀子抽的他着实难受。 他不像李新和李智那般,连反抗都是束手就擒的那种。 一时间,他是又气又无奈,“报纸呢,拿来!” 公孙无忌将报纸奉上,高士莲连忙递了上去,李世隆这一看,气的狂拍案牍,“孽子,朕不过骂了他两句,他便与朕怄气,脱服弃印,一头扎进了道馆中。 他是在威胁朕吗? 朕这个老子,难道还说不得他,罚不得他吗?” 事发太突然,就连公孙无忌都没有摸清楚事情的脉络,但是眼下保李新是肯定没错的。 “老子骂儿子,打儿子,天经地义,不过陛下,这些日子以来,太子殿下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。”公孙无忌斟酌道:“虽说欲戴皇冠,必承其重,可人力有穷时。 处于那个位置,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的放大。 有百官监督着,有百姓看着,微臣自问没有这般好的心态。 不过,殿下罪己诏不是什么大事,反倒显得诚心。 只是请辞二字是万万不能提起的。 若太子庸碌无为,不得民心,也就罢了。 可太子殿下在民间深受百姓爱戴,岭南三道那些被解放的百姓,哪一个不对太子殿下感恩戴德? 若是有误会,当面说开便是了,万不能赌一时之气!” 李越近些日子昏招频出,但是架不住民间的支持多。 不管是昔日灾年,进京的灾民,还是兵灾之年,破除世家,解放岭南三道时攒下的威望,都不允许李越如此不明不白的请辞。 罪己诏算个屁,又有几个皇帝没有罪己诏过? 李世隆气的不行,他明白了,这边是那孽子的办法。 是想让自己看看,他到底有多受文武百官和百姓的爱戴。 站在父亲的角度,这种怄气,他倒是觉得挺欣赏的。 虽然用错了方法。 可站在皇帝的角度,这就是挑衅,是死不悔改。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。 为人子女什么该走,什么不该做,他是一点也没数! “他只是太子,还不是皇帝!”李世隆冷声道:“你们今天过来,是想让朕脱下这身龙袍,让他上来是吗?” 闻言,众人都觉得脊背一寒。 公孙无忌心里更是咯噔一下,这么严重的话都能说出口? 太子到底犯了什么错? “臣不敢!” 众人纷纷拜倒。 “你们不就是这个意思?”李世隆淡淡道:“行,朕满足你们,去把那孽子叫来,朕现在就禅让,反正他深受各方的拥戴。 朕每两年也快到退休的年纪了,早两年,晚两年都没关系!” 众人吓得不敢吱声。 太极宫中死一般的寂静。 “怎么,朕都答应你们了,为什么都不说话了?”李世隆起身,走了下去,目光扫过他们,他知道,就算他解释,罪己诏是李越自己刊发的,他们也不会信。 他们只会以为,是自己让李越背背锅。 毕竟苏运战败,他这个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 李越这罪己诏,在外人看来,可是孝顺之举。 可李世隆嘴里就像是吃了蟑螂一样,恶心至极。 这狗屁孝顺,他根本不想要。 “马上就是太上皇八十大寿了,朕退休也没什么,三皇治世的盛举,不正是你我追求的? 起来,去把太子接进宫来,朕就在这里等着!”李世隆道。 众人都麻了。 那冷冰冰的话中,充斥着杀意。 谁敢接话啊? 公孙无忌咬牙道:“陛下,臣等绝无此意,只是外头百姓奔走相告,聚集在外。 只需要告诉他们,太子不会请辞,众人自会散去! 万不可失了民心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