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六章 出兵的真正原因
没有新的东西。 阿史那晴的部队可以说就是李佑私人的部队,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唐军。 慕容翎手下的军队不同,他们是吐谷浑的军队,对于他们,李佑是舍不得投资的。 不过,看在是友军的份儿上,提高一下他们战术的水平也是必要的。 接下来的日子,李佑给侯君集等将领们分别讲解了岳飞、袁崇焕以及多尔衮的骑兵战术,并介绍了欧洲的一些骑兵战术。 将领们对于齐王殿下丰富的知识叹为观止。 不过,这只是公开的讲座。私下里,李佑为唐军将领们重点讲解了成吉思汗的骑兵战术。 成吉思汗的骑兵战术特别适合于草原和戈壁这样的地形。在下一步的西域作战中,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。 李佑重点研究唐军现有的骑兵战术,发现其无论从战术思想,还是战术水平,比起成吉思汗的骑兵战术,有着不小的差距。 李佑把后世对成吉思汗的骑兵战术研究的成果,对侯君集高勇等人进行了讲解。 侯君集等人从成吉思汗先进的骑兵战术里,受到了很大的启发。他们真的不知道这位齐王殿下,从哪里学来的这样精深的骑兵战术。 对于这样牛叉的王爷,众人就只有一个字:佩服! 随即,侯君集组织唐军骑兵,对于刚刚学到的骑兵战术进行了演练。 转眼间,李佑等人到达玉门关已经一个月了。 这天,薛仁贵、王三和周青带着特战大队来到了玉门关。他们给李佑带来了哈米德和张宝贵的来信。 哈米德的波斯军队已经招募了17000人,限于经费的制约,他打算暂时停止招募人员了,下大力气训练现有的人员。张宝贵带着他父亲的那些义子和其他唐军老兵,正在帮助哈米德训练部队。 由于波斯人的部队还没有训练完毕,这次攻打高昌的战役,哈米德的军队就不参加了。 接下来,李佑和侯君集等人参观了特战大队的训练表演,李佑基本上还是满意的。 然后就是等着王玄策的消息了。 12月25,王玄策派人传来了消息。 王玄策和欲谷设达成了协议,唐朝支援欲谷设20万担粮食,定于明年2月12发动兵变,事成之后,唐朝册封欲谷设为西突厥可汗,只是名义上臣服大唐,不向唐朝纳贡。 唐军也于2月12同时发动对高昌国的进攻,牵制现任可汗咥利失的军队。 众人听后精神振奋,就等着出兵了。 这天晚上,侯君集来找李佑,他担心地说道:“殿下,这个欲谷设可靠吗?万一给了他粮食,他不发动兵变,那么您可就说不清楚了,这可是资助敌人的行为啊。 还有,万一欲谷设靠不住,咱们出兵高昌,突厥人出兵干涉,咱们可就麻烦了。” 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。前一条,李佑有资敌嫌疑,风险很大。后一条风险更大了。 历史上侯君集攻打高昌,带领的全是唐军,总数是20万人。眼前的兵马只有3万多人,还是杂牌军,侯君集真是没有把握的。 高昌居民大约5万人,骑兵5000人,以汉族(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)为主,少数族(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)为辅。高昌国建制,如官制、兵制、赋役制、士族制等,类似于汉朝。 历史上侯君集率领大军20万人攻打高昌,主要就是防备西突厥的干预。要单独打高昌,给侯君集一万人他都有把握的。 李泰笑道:“放心吧,欲谷设不会变卦的。”他是有把握的,历史上的欲谷设没有外援都会发动兵变,何况有了唐朝的外援呢。 侯君集看到李佑如此肯定,就不再有疑问了,一心开始准备攻打高昌的行动了。 李佑为什么上赶着要来打高昌呢?是吃饱了撑的吗?当然不是了。 高昌地处天上南北要冲,是丝绸走路上重要的关隘,对于唐朝开拓西域和中亚地区,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。当然还有棉花。除此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。 630年,高昌国王麹文泰带着王后来到长安,表示要臣服大唐,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热情接待。王后还被破格赐姓李,册封常乐公主。 从633年开始,西突厥强大了起来,麹文泰就投向了西突厥,从此就不再向唐朝称臣了。 麹文泰还与西突厥联手攻打当时的唐朝臣属国伊吾、焉耆等地。焉耆派人到长安向李世民告状。 李世民派礼部郎中李道裕前去问罪,说:“高昌这几年以来,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,不行藩臣的礼节,所设官职称号,也与我大唐一样,还挖城掘沟,扩军备战,你想造反啊?” 麹文泰仗着有突厥人撑腰,说起话来也振振有词:“鹰飞翔在天空,鸡伏窝于草蒿,猫戏游于厅堂,鼠嚼食于洞穴,各得其所,难道不能让其自我发展吗?”显然是没有把大唐朝中央政府放在眼里。 李世民还想给麹文泰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,让他到长安来说清情况,麹文泰则“称疾不至”,反唐之心已昭然若揭。 后来,大唐自身的问题多多,暂时顾不上西域的事情了,高昌就公开地臣服了西突厥了。 李世民和大唐高层一直憋着这口气呢,因此,李佑提议攻打高昌,他们立刻就同意了。 除了上述的原因以外,李佑还有一个重要的想法,他要锻炼自己统兵的能力,在战争的实践中,让自己更加成长壮大起来。 这天,李佑召开了军事会议,部署出兵的相关事宜。